嘉兴金融机构“多点开花”帮助市民防范欺诈风险(副题)
N晚报记者 孔嘉敏 通讯员 郑胜众 许睿嘉 龚靖怡
什么?诈骗分子竟然能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诈骗?
(相关资料图)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电信网络诈骗屡见不鲜,招式花样也越来越多。为进一步向广大市民普及金融知识,增强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浙江省嘉兴市金融机构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帮助不同群体提升自我金融素养,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让金融宣教“多点开花”,助力市民守好“钱袋子”。
警惕新型AI换脸诈骗
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最近爆火的AI换脸,只需要提供一张带脸的照片,就可以把自己置换成视频、电视剧中的男(女)主角,而且拟真度非常高,毫无违和感。但现在,这一技术也被犯罪分子利用,通过声音合成、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近期,嘉兴银行南湖支行就成功堵截一起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件,帮助客户及时止损。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市民陈先生的“小学同学”通过抖音关注了他,想让他帮助购买回国的航空机票,票价48600元。其间,该“小学同学”将虚假转账截图发给陈先生,又通过AI视频的方式博取陈先生的信任。于是,陈先生来到嘉兴银行东塔支行打算将款项汇给他的“小学同学”。好在,嘉兴银行客户经理小王在了解了陈先生叙述的情况后,警觉地提醒他可能遇到了新型AI换脸诈骗。在小王的耐心劝导下,陈先生联系了民警,并确认这是一种新型的AI换脸诈骗手段,幸好发现及时,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反诈意识和防骗能力,切实履行作为红船旁本土银行的社会责任,嘉兴银行全行各营业网点依托厅堂、线上宣传媒介、线下“15分钟反诈宣传圈”等宣传形式常态化开展宣传工作,部分机构以短视频、小品、新媒体等宣传载体,创作了一批生动有特色的宣传素材,进一步提高宣传辐射面。
不仅如此,该行还依托厅堂宣传阵地,打造“反诈宣传服务站”。各营业网点在厅堂醒目位置、金融消费公众教育区摆放反诈宣传折页、海报,LED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等,向前来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普及账户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组织员工在客户等待期间,以“微沙龙”、客户主题活动等小型课堂的形式,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介绍,有效提高宣传实效性。
及时阻止利用APP诈骗
日前,在工行嘉兴分行某网点大堂值守的运营主管接待了一位年轻女士,该女士显得比较着急,问其办理什么业务,她并没有回答,只是出示手机屏幕,上面显示:“U盾证书过期,请更新有效期。”正当运营主管要跟她进一步沟通时,发现该女士为聋哑人,无法通过语言沟通,随后运营主管找来纸笔与客户交流。
在交流中发现,该女士要转账13900元,但一直回避转账用途,后在她手机上发现,该女士下载了一个“蓝信”APP,里面有一个标注为“公益竞猜指导员号姜峰”的人一直在指导她怎么操作,查看相关记录后已经可以判断该客户遇到了电信诈骗。运营主管遂向该女士发放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折页,并让她不要转账。该女士表示了解后便离开了网点,但几分钟后,运营主管在ATM间指导另一客户时发现,该女士又来到了ATM机上进行操作,便马上叫来大堂经理及保安劝阻客户,并拨打110报警,10分钟后民警赶到网点将该女士带离。
为了帮助市民防范欺诈风险,保护大家的“钱袋子”,近年来,工行嘉兴分行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强化风险管控,通过“望闻问切”,把好开户汇款转账关。不仅如此,该行还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开展内部员工反诈教育,将营业网点反诈应急演练频次增加至每季度一次。
“我们将继续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工作,用实际行动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工行嘉兴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金融消费者撑起“保护伞”,是工行嘉兴分行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为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近日,中国银行嘉兴秀洲支行开展了2023年“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系列宣传活动,针对“一老一少一新”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以及金融服务工作难点,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和消费者权益知识宣传教育。
此次活动分别以“强化金融教育 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警惕电信诈骗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6·14征信关爱日 我们一起行动”为主题,聚焦特殊群体,多渠道依托、多层次普及,形成“线上+线下”宣传合力,围绕“八项基本权利”,让金融消费者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风险鉴别能力。宣传聚焦识别假币、防范洗钱及非法集资、消费者信息保护、防范电信诈骗、存款保险及减费让利、不乱投乱贷、重视征信等多项内容,着力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消费者金融生活的安全感。
据悉,中国银行嘉兴市分行各个营业网点立足阵地宣传齐发力,在公众教育宣传区放置宣传折页,向社会大众进行金融教育宣传,重点包括个人征信、银行卡安全、存款保险、投资理财等常用知识,并通过LED屏及自助机具滚动播放标语等相关内容,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活动。在客户等候时,有专人进行宣传和讲解金融知识。各网点开展沙龙,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观念,警惕大型互联网平台非法集资、非法金融广告等金融诈骗陷阱,有针对性进行案例警示、风险提示和普及教育,提高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的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
防范电信诈骗小贴士
随着网络、电信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给广大群众造成了财产损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小知识。
1.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基本类型?
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有:冒充公检法、领导、熟人进行诈骗;利用虚假网站、链接进行诈骗;代办信用卡、贷款类诈骗;冒充客服类诈骗;刷单兼职、网络投资类诈骗;贷款诈骗、赌博诈骗(又称“杀猪盘”)等。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种多样、诈骗类型翻新速度快,但均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2.电信网络诈骗易受骗群体有哪些?
无业、个体等有贷款需求的人群,学生群体,待业群体,大龄未婚、离异单身男女,经常进行网上购物的群体,防范意识较差的各个群体,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喜爱网络游戏的群体。
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被骗?
在日常生活中谨防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做到“六个一律”和“八个凡是”:
电话中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任何执法机构”的,一律挂掉;所有短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凡是自称任何执法机构要求汇款的,凡是要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凡是让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老板或者领导要求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一律不予理睬。
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提醒大家,不听不信不转账,若存疑问问银行,任凭诈骗如何变,莫贪便宜是关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