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泌尿科陈国强主任团队医生收到了一面印着“精湛医术保健康高尚医德为患者”的锦旗,锦旗的背后是患者及其家属对三亚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肯定和感谢。
送锦旗的是吴女士及其家人,吴女士今年63岁,不久前,因“发现腹腔肿物伴腹胀3年,增大5月”来三亚中心医院就诊,门诊CT检查后以“巨大腹膜后肿物”收入医院普外科,入院后经查体、增强CT和血儿茶酚胺类物质检测,发现吴女士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大小约150mm×150mm×280mm(前后×左右×上下),血儿茶酚胺类物质检测明显增高。后请泌尿外科陈国强主任会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陈国强主任考虑该肿瘤来源于肾上腺,为恶性的嗜铬细胞瘤可能,遂转到泌尿外科治疗。
肾上腺位于人体腹膜后肾脏内上方,包于肾周筋膜和脂肪囊内,左侧肾上腺隔着腹膜与脾脏相邻,血供极丰富。三亚中心医院泌尿科主任医师陈国强介绍,正常的肾上腺长为40-60mm,宽为20-30mm,厚度为3-6mm,而吴女士的左侧肾上腺区肿物竟达到150mm×150mm×280mm,并且与周围脏器、血管关系及其密切,肿瘤表面静脉血管曲张明显,直径达8-10mm,肿瘤周围脏器明显受压移位,包括脾脏、脾动脉、左肾、左肾动脉和左肾静脉、胰腺等均明显移位。不仅如此,吴女士身体状态差,最近一段时间同一天内血压和心率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
嗜铬细胞瘤是泌尿外科少见的肾上腺来源的肿瘤,其主要的症状为阵发性波动性高血压,收缩压最高可达280mmHg以上,舒张压达160mmHg以上,主要原因是肿瘤分泌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物质,长期大量血管活性物质能够使身体血管床处于收缩状态,血容量减少,当手术切除肿瘤,血液循环中的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物质水平骤降,外周血管床血管明显舒张,此时出现血容量相对不足,患者出现顽固性低血压,甚至死亡,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的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但是巨大嗜铬细胞瘤就有癌变的可能,陈国强主任说:“这对于泌尿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和重症监护室医生均是考验。”
面对如此巨大、手术难度及风险极高的肾上腺肿瘤,三亚中心医院泌尿外科进行多次集体讨论为吴女士制定最恰当的治疗措施,陈国强主任表示,吴女士症状与辅助检查均与嗜铬细胞瘤(癌可能)极其一致,因此术前扩容和降压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避免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危及生命。按照治疗计划,给予吴女士口服酚卞明、静脉输液等扩容措施,监测吴女士血压、血细胞比容、心率、体重增长趋势、微循环灌注状态等,针对吴女士情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扩容近三周时间,吴女士血压、心率、基础代谢率均恢复正常状态,考虑术前准备已经充分,陈国强主任准备为吴女士进行左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癌)切除术,因为肿瘤巨大,选择经腹腔开放手术切除,同时术前请普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ICU)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周详的手术计划制定后,手术按计划实施。“术中情况比预想的还要困难。”亲自上台协助手术的普外科主任医师常顺伍说。经腹腔开放后,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终于见到了肿瘤,肿瘤约30cmX20cm,表面血管丰富且粗大,肿瘤血管丰富,因肿瘤巨大且与周围界限不清,肿瘤与肾脏粘连严重,无法分离,触碰肿瘤时血压大幅升高,肿瘤表面曲张静脉极易破裂出血,缝合止血效果不佳,只能快速分离肿瘤与肾脏交界,分束结扎切断供应血管,将肿瘤完整切除,再行肾脏修补,保住肾脏、脾脏、胰腺。术中输注大量血浆及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及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因患者术中出血较多、且因儿茶酚胺类物质长期刺激导致对血管活性药物不敏感,术中患者循环不稳定,一度出现顽固低血压情况,麻醉科主任徐夏亲自坐镇带领主治医师谢飞进行积极救治,调整用药,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吴女士转到ICU进一步生命支持治疗。ICU主任林森、副主任医师宫保强,用丰富的重症救治经验,为吴女士术后恢复提供强有力保障。术后吴女士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恢复良好。2023年4月21日,吴女士康复出院。
陈国强主任提醒,巨大嗜铬细胞瘤作为有内分泌分泌功能的肿瘤,术前充分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未给予常规α受体阻滞剂以前的手术死亡率高达24%—50%,术前药物准备的目标在于阻断过量儿茶酚胺的作用,维持正常血压、心率,防止手术、麻醉诱发的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的血压剧烈波动,减少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该病发病隐匿,如有阵发性高压等相关症状应当引起重视,尽早治疗。
三亚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泌尿外科、普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通力合作完成的这例国内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展现了三亚中心医院作为海南省南部地区疑难重症救治中心的综合实力水平,三亚中心医院将更好地承担琼南地区疑难重症救治功能。
(谢文清 三亚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标签: